项羽好像天生就是当领袖的人,每次出场都是霸气外露,哪怕看到秦始皇都认为自己可以取代他,这样的人最后的结局却十分悲壮。项羽最后宁死都不愿意过江东,这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但是更多的还是会有些无奈。可能都些人觉得项羽始终无法放下自己的自尊心,如果能回到江东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时候,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悲情的英雄,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不肯过江东,一直被诠释为项羽受不了挫折,一败不振,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而刘邦却能屡败屡战,百折不挠,从而最终战胜了项羽。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诗《题乌江亭》即是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而提出了批评。其诗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那么,假使项羽当初过了江东,真的能卷土重来呢?其实并无可能,项羽不肯过江东,并非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无力回天的地步。
其一,项羽乃楚人,而江东乃是吴、越人的地盘。至今,江淮(楚)与吴越的文化,仍是泾渭分明。对於江东土著势力来说,项羽等人也不过是外来势力,其在江东并无深厚根基。自战国中后期起,楚国频频遭受到秦国的侵扰,楚人的主体族群一直向东迁徙。至楚汉之际,楚人的主体族群已迁至江淮地区,并与当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区也被称为淮楚。
楚怀王都於盱台(今江苏盱眙),后迁至彭城(徐州)。项羽之西楚,西汉刘交之楚国,亦以彭城为都。而韩信为楚王时,都於下邳。皆是位於江淮地区。而当项羽欲将楚怀王(义帝)迁徙至长沙郴县(临近楚国故都郢),楚怀王不愿意迁徙,很大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那里楚人已经稀少的缘故。跟随项梁、项羽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其实绝大多数也都是避难於江东的楚人。
项羽的祖籍为下相(今江苏宿迁),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而项羽东归故乡,并没有回江东,而是都彭城,足以说明项羽只是曾经客居於江东而已。而项羽虽起兵於吴地,却是发展壮大於江淮地区,江淮才是项羽的故乡,其力量的源泉。而江东地广人稀,吴越土著势力十分强大,项羽即便过了江东也难有作为。
其二,天下思定、项羽已难有作为。秦末,陈胜、吴广於大泽乡起义,振臂一呼,而云集响应,皆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已除,套在天下百姓脖子上的枷锁已经取掉。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来。就连当初跟随项羽入关破秦的各诸侯将相,也因被封王而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愿意为项羽卖命了。如曾是项羽最为倚重的战将九江王黥布,当齐地田荣起兵叛楚之后,项羽向黥布征兵,黥布却称病不往,只派了数千人相助项羽。
其三,项羽有仁者之心,已对战争感到厌倦,而希望早日结束乱世。很多人会对项羽有“仁者”之心感到诧异。诚然,项羽的确有过屠城杀降的行为。但是,自战国中后期起,战争就变得异常残酷激烈,屠城杀降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已为常态。而且,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同一个国家的意识。楚汉相持时,项羽就对刘邦说道:“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故而,项羽对天下因自己,仍战乱不息是怀有愧疚感的。相比之下,刘邦在大难之际,连自己子女的性命都不顾惜,就更不会在乎百姓的生死了。而楚汉相争之责,其实就在於刘邦的贪得无厌(欲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