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这个词很多人都很熟悉,虽然它有着美丽的造型,但是美丽的生物总有让人敬畏的本领,在陆地上就有一种叫蓝长腺珊瑚蛇的生物,这种蛇外形特别美丽,实际上它是一种是东南亚最神秘莫测的毒蛇之一,主要在夜间,及清晨黄昏活动,主要以其它蛇类为食,亦有资料描述其捕食石龙子或蛙类,人类对它的各种习性了解都非常有限,长腺珊瑚蛇拥有蛇类中最大的毒腺,毒腺延伸入皮下达1/3体长,毒液为神经毒素,毒性强烈,排毒量虽然不清楚,但以其毒腺大小计算估计不会很少,由于性情温和,行踪隐蔽而且远离人类活动区,所以咬伤致命的例子非常罕见,本文小编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个神奇的蛇类。
关于蓝长腺珊瑚蛇
蓝长腺珊瑚蛇可以长到1.8米,头部和尾部呈艳丽的红色,身躯呈蓝色,非常美丽,有前沟牙。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面紫褐色,有黑色横带,在躯干部有19~21条,在尾部有3~4条;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76~198;肛鳞二枚;尾下鳞30~36对。鳞片整齐清晰,看上去美观高贵。
蓝长腺珊瑚蛇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婆罗洲都有它们的身影,分布广泛,但在中国的话就十分罕见了,也不太好饲养。这种蛇的毒腺非常的长,毒腺能够延伸到皮下达到三分之一的长度,并且根据对这种蛇的毒腺内的毒素进行检测表明,蓝长腺珊瑚蛇体内的毒素为神经性毒素,比血液性毒素危害更加的大。
蓝长腺珊瑚蛇生活习性
蓝长腺珊瑚蛇远离人类居住范围,很少看到他们的生活轨迹,是一个比较神秘的毒蛇。它们虽然剧毒,但性格还是比较温顺,不会轻易开口咬人,和其他漂亮的珊瑚树是一个科,都是剧毒毒蛇。更让你想不到的是,蓝长腺珊瑚蛇是靠吃蛇活下去的。
蓝长腺珊瑚蛇就是具有食蛇性的毒蛇,它们不仅仅会吃蛇,还顿顿都吃蛇,只有少量的资料记载它们还会偶尔吃些青蛙,其他的时间都奔跑在消灭同类的大道上。由于这种蛇的分布比较散,并且在深山老林中,因此人们对这种蛇的了解比较少,这也是这种蛇比较神奇的地方所在。
蓝长腺珊瑚蛇的毒性
蓝长腺珊瑚蛇毒性是神经毒,蓝长腺珊瑚蛇拥有蛇类中最大的毒腺,毒腺延伸入皮下达1/3体长,毒液为神经毒素,毒性强烈,排毒量虽然不清楚,但以其毒腺大小计算估计不会很少。由于性情温和,行踪隐蔽而且远离人类活动区,所以咬伤致命的例子非常罕见。
这种蛇的毒腺非常的长,毒腺能够延伸到皮下达到三分之一的长度,并且根据对这种蛇的毒腺内的毒素进行检测表明,蓝长腺珊瑚蛇体内的毒素为神经性毒素,比血液性毒素危害更加的大,这种毒素的毒性非常的巨大,几乎可以瞬间将人杀死,并且这种蛇以其他的蛇作为食物的来源。
由于这种蛇的分布比较散,并且在深山老林中,因此人们对这种蛇的了解比较少,这也是这种蛇比较神奇的地方所在。蓝长腺珊瑚蛇是一种特殊的毒蛇,它们的毒腺是最长的,其毒性究竟有多大还有待研究。
蓝长腺珊瑚蛇生长环境
蛇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温度过度高或过度低,均不利于生长,一般气温13~30℃适合蛇类活动,夏季应在场内设遮荫物(本蛇场设葡萄架遮荫),场内温度要保持在15~30℃,湿度50%左右。夏天秋天为降温增湿,可在中午太阳猛烈时喷水降温。
蛇类10月初逐渐冬眠,冬眠时间为150~160天,为了不至于冻僵,可在蛇洞顶上加盖干稻草或尼龙薄膜,或加挂一只25瓦蓝色灯泡,把蛇窝温度控制在7~14℃之间,但要放置水体调节温度,使蛇能安全过冬。
在设置环境上,又出现了棘手的问题,珊瑚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而且由于是半穴居的,所以需要大量的土壤和的落叶供起躲藏,市面上出售的容器最长也只有70CM,而专为它定做一个大玻璃缸又实在是很不现实。
所以也只能将就使用,由于土壤PH值可能会造成蛇适应上的问题,不得已,只好拜托朋友从森林里搬来雨林红土,上面再以树皮,半湿水苔及落叶覆盖,力求让蛇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人工的环境。
蓝长腺珊瑚蛇填食问题
蛇类是肉食性动物,饲料种类广泛。但不同蛇种对饲料的需要不完全相同。银环蛇爱吃黄鳝和泥鳅;眼镜蛇爱吃青蛙和其他小蛇;尖吻蝮爱吃青蛙、蟾蜍、蜥蜴、鸟类和鼠类。应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条件选择食物,可以通过捕、养蛙类、鼠类、鱼类,来丰富食物来源。
据国外的经验,把粗蛋白、粗纤维以及磷、钙等矿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B2调以适量水灌入肠衣,制成香肠,诱导蛇进食,为开发蛇类食物提供了线索。
填食在养蛇的爱好者中,无疑是最受争议的话题,有的人认为填食可以使蛇有足够的体力度过适应期,反对者则认为会造成蛇类永久性拒食,而且会对蛇造成压力,两种说法都有事例可以证明...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也就很难说了。
然而,这种做法却对珊瑚蛇也没用,据有经验的朋友所说,珊瑚蛇一但填喂,会在一天内迅速死亡.....而且,在填喂时对人也是相当危险,据称1991年那个死亡例子就是为饲养下的珊瑚蛇填食而不慎被咬,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蛇会注入大量高浓度的毒液,危险性比平时更大。
蓝长腺珊瑚蛇日常管理
蛇在温度低于13℃以下即进入休眠状态。野生蛇类越冬1次,死亡率竟达1/3~2/3,所以越冬期的管理,是关系到养蛇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外界气温在-5℃以上时,蛇类均可安全越冬,但如果气温低于-5℃时,可采取在通道上安放增温措施,如火炉、电炉等。
但人工防寒增温不应使蛇窝内的温度高于8℃,更不宜使蛇窝内的温度突然升高或突然下降,否则会使整个蛇窝中的蛇时而出蜇时而入蜇而产生大量死亡。也可不采用增温设施,而是将整个蛇窝的顶部和四周均盖1~5米厚的泥土,蛇便能安然无恙地越冬。
蓝长腺珊瑚蛇和奶蛇的区分
辨别珊瑚蛇和奶蛇是新人最难搞懂的,因为记环数很困难,有许多如何辨别奶蛇和珊瑚蛇的贴子,但由于方法过于繁琐,新人看不懂。于是就让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变别珊瑚蛇和奶蛇。
首先是最常用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辨别方法就是“红到黑放心追,红到黄杀人狂”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但并非每种珊瑚蛇都能套用,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在美国,在国内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个方法并不常用,而且也有些风险,那就是看珊瑚蛇的眼睛,眼睛小的为珊瑚蛇,眼睛大的是奶蛇(如果你近视的话就算了吧)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这个方法我认为是最好用的,就是看中轴色。
像这种中轴色为白色和红色的为无毒的奶蛇而这些中轴色为黑色和红色的就是珊瑚蛇了(就连最特殊的蓝长腺珊瑚蛇也包括在内了)可能我说了这么多你还没搞明白中轴色是什么,其实中轴色就是以这个颜色为中轴线,两边颜色对称。
盘点令人震惊的稀有蛇类
蓝长腺珊瑚蛇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蛇类,并且由于饲养困难,几乎很难见到这个蛇的出现,毕竟这种蛇的死亡率非常的高,不过世界上还有其他的一些蛇类也同样非常的惊艳,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进行盘点一下。
1、妖艳无毒:翡翠蟒
作为大自然中最清新的一抹绿意,我们一定要聊一聊这群全身翡翠般艳丽的神奇蛇类——翡翠蟒。翡翠蟒,又名翡翠树蚺,是一种分部在南美洲雨林的生物。亮绿色的外表,很容易迷惑其它生物,警示着翡翠蟒有毒的信息。然而翡翠蟒是无毒的蛇。这种蛇全身呈翡翠绿色,背上如闪电形状的不规则斑纹直至腹部。
翡翠蟒是完全在夜间活动的树栖动物,白天它们会将头部躺在身体中间,卷在树枝上,夜晚会将头从树枝上伸下来,准备捕猎。每当身下有走过的猎物,翡翠蟒会用它的门齿咬住猎物,将其缠绕窒息。
它们主要吃小的哺乳动物,有时也吃小鸟,蜥蜴或青蛙。
2、致命威胁:眼镜蛇
眼镜蛇的英文名称Cobra起源于拉丁语,是葡萄牙语中蛇的称呼。16世纪时,葡萄牙航海家抵达非洲和南亚,发现了眼镜蛇并将其命名为Capelo,后来这个名字逐渐传入英语国家中。
眼镜蛇属下目前有20多种已经被确认的物种。它们主要以其它细小的蛇类,两栖类,鱼类动物作为食物。
所有的眼镜蛇都带有致命的毒液,毒液中主要含有攻击神经系统导致麻痹的神经毒素,大部分成员也携带细胞毒素,可以导致受攻击者内出血以及流血不止,15毫克的眼镜蛇毒液足以致人死亡。
眼镜蛇的颈部一般有单眼纹或双眼纹,有的没有花纹。遇到敌人时,它们会张大颈部,举起身体前半部分并低声嘶吼,这可以起到威胁敌人的作用,让蛇的体型看上去比实际更加威猛可怕。
3、蚯蚓盲蛇:钩盲蛇 Blind snake
这种形似蚯蚓的生物,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无毒蛇——钩盲蛇。它们的头部与尾巴两端的样子几乎一致,身体上也没有明显的颈部区分。更神奇的是,钩盲蛇的双眼退化成了两个小圆点,细小的眼睛上盖着一片透明薄膜。正如它们的名字一般,钩盲蛇的双眼完全失去了视觉功能,它们的眼睛无法清晰看到外界,只能通过眼睛感知一定的管光线强弱。
与蚯蚓相似,钩盲蛇也生活在地下,但是它们会居住在蚂蚁或者白蚁的巢穴中。有时,它们也会根据温度以及湿度的变化,生活在潮湿森林的树木中。
如果想找到钩盲蛇,我们需要在它们生活的地区,在暴雨后或者夜间搜寻地表。钩盲蛇以白蚁或蚂蚁的卵或幼虫为生。有时,钩盲蛇也吃软体节肢动物和它们的卵。
钩盲蛇的家族成员体长很少超过30厘米,目前发现的最长的钩盲蛇长40厘米。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森林中。也有家族成员气息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赤道沿岸地区。
4、白化变异:黄金蟒
也许钩盲蛇的外观并不出众,下面这种纹路充满艺术感,色泽温和的黄金蟒却是艺术界的一股清流。黄金蟒的通体呈现金黄的颜色,并伴有白色的不规则纹路,鳞片顺滑。
这种黄金蟒是缅甸蟒蛇白化突变的一种,是一种十分稀有的变异品种。与娇小的钩盲蛇相比,黄金蟒蛇可以算得上是庞然大物。它们的体型可以长达7米。由于黄金蟒十分稀有,在原产地印度,印度人常常把这种盲蛇作为“神灵”顶礼膜拜。
它们喜欢栖息在高温环境中,大部分居住在季风森林中,有的也生活在干燥森林或稀树草原中。
它们喜欢吃鸟类和哺乳动物,在捕猎时会将猎物用力缠死,将猎物的骨骼缠短,才开始享用食物。
蓝长腺珊瑚蛇视频
有人说蛇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动物,没有脚却行动自如,没有翅膀却能飞行,同时蛇也是最为恐怖的动物,所以很多人对蛇是敬而远之的,而蓝长腺珊瑚蛇就是最为剧毒的一种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