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了世界多数学者的意见后,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评选出了“世界十大毒王”。不过,在这份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澳大利亚本土生物占了半数之多,更是囊括了前三:
第一名澳洲方水母
第二名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第三名鱼澳洲蓝环章
此三者均可使人几十秒之内毙命。
不过,为何澳大利亚的毒物如此之多?
我想,这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奇葩的地理;第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各位看官莫急,且听我一一道来。
通过空间站拍摄的夜晚澳大利亚灯光图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夜晚的灯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东南沿海。而庞大的西澳大利亚内陆却罕见人烟。
这主要是一个山脉——大分水岭。顾名思义,这个纵贯澳大利亚南北的山脉,阻挡了来自赤道的暖流带来的水汽的西进。从而使广袤的西澳大利亚成为了连片的荒漠和草原。
地广人稀,屁毛不长。
正是因为这个大分水岭,造就了东西澳大利亚两个极端的环境——雨林VS荒原。
在东澳大利亚的雨林,物种繁茂,自然,除了人类这种自带光环的物种外,其余的物种想要避免被吃,“有毒”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那些变异出毒素的生物的存活率就明显提高,即便是猎食者抗毒能力也随之提高,但同时也会激发更多物种走向“有毒”——这里有毒的多为植物。
而在西澳大利亚的荒原,情况则截然相反。此处有毒的多为动物,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你一次性攻击没有让猎物失去反抗能力,那么,你就会是猎物。而那边的植物反而很多要靠动物去传种。
而且澳大利亚长期的与世隔绝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就像美洲土著中曾肆虐欧洲病毒一样。
所以在英文中,有两个词汇分别描述澳大利亚西东地区的“有毒”情况:
一是venom,是代表它吃你,你挂掉的一类;二是poison,是代表你吃它,你死的一类。
“有毒”的概念往往是后者。
而至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词在汉语中都叫“有毒”,所以一统计,澳大利亚就没跑了。
就酱。
感谢阅读。
QQ公众号:星科学,微博:@祝新池。转载请注明!谢谢各位大大!